黔南州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,人口417万,其中贫困人口92人,有10个贫困县。脱贫攻坚工作部署以来,黔南支队积极融入脱贫攻坚大局谋划工作,将消防安全检查纳入驻村干部工作内容,打通农村消防工作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平时宣传员,念好“防火经”。“伯妈,发生火灾后,不要慌,要打119,不要回去拿东西,人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。”黔南三都县驻村干部吴青说,搞消防宣传就是要和老百姓拉家常,才能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。“大伯,你家这个插头要着火哟,村规民约还记得不,来我给您讲讲,外出的时候记着一定要关上电器的电源,木房子里头不要生火做饭,非常危险……”。
“农民朋友们,冰箱、电磁炉、取暖器使用时,要注意检查线路,用完后拔掉插头,关闭电源。”这是三合街道办事处排烧村的广播“村村通”。消防部门主动作为,引进和创作一批村民喜闻乐见的故事、评书、相声、情景剧,使消防知识春风化雨,滋润水乡每个角落。
闲时监督员,筑好“防火墙”。支队专门制定了《黔南州火灾风险点指南》,指引驻村干部开展农村消防工作。“这些干部驻在我们村上,让我们十分放心,他们每天都要提醒我们注意防火,还经常帮我们检查电气线路,可以避免很多火灾发生,感觉就像有支消防队在身边一样”。大河镇尧吕村村民莫善周如是说。“检查村寨的消防工作也是我们的职责之一,其实我们驻村干部最担心的也是发生火灾,因为一旦发生火灾就会因灾致贫、返贫,使扶贫工作陷入被动局面,所以我们在日常工作中,也花了很多精力和心思在火灾防控上,一旦有闲余时间就会走村串寨去帮村民检查家中电气线路,清扫房前屋后桔梗柴草等,最大限度减少火灾隐患,防止出现辛辛苦苦几十年,一把火烧到解放前。”三合街道办事处驻村干部石鸿帅说道。
驻村干部结合日常工作实际,还及时向消防大队反馈众多村寨消防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,搜集了意见建议,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。大队积极互动,争取多方借力,多措并举,真正解决一批影响农村火灾防控工作的老大难问题,切实提升农村火灾防控基层基础。
战时消防员,打好“第一仗”。今年3月31日,在中和镇发生一起民房火灾,户主吴支质一家人在外劳作,家中无人,周边房屋木质连片,很容易发生火烧连营。正巧驻村干部潘小帅正在该组走访,发现火灾后随即拨打了119报警电话,并立即组织在家劳动力第一时间开展扑救,成功将火势控制在初级阶段,防止了火烧连营,避免了一场大火的发生,最大限度降低了村民的财产损失。
救火就是与时间赛跑,一分一秒都不能耽搁。结合农村“远、小、散”的实际,在开展驻村干部消防安全培训过程中,把灭火救援培训当做重要一环来开展,如何操作手台机动泵、怎样连接水枪水带以及在初期火灾扑救中怎样开辟防火隔离带、如何组织村民第一时间开展自救等等都进行了认真的讲解,确保驻村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突发情况后能第一时间有效处置,将火灾扑灭在初期阶段,最大限度降低火灾损失。
青松竹柳伴溪行,水寨深山穿天籁;消防意识若听闻,老少大小须敬听;天干防火第一要,物燥电火最无情;门前屋后燃爆品,须当用心归类整……。《梦回古寨》这是全国首部水汉双语歌曲,现如今,悠扬婉转的曲子响彻水乡高山深谷、田间地头。借力驻村干部狠抓农村消防工作,成效明显。全州共发生农村火灾29起,死亡0人,受伤0人,直接经济损失230万元,没有发生火烧连营和“小火亡人”事故,农村消防安全形势持续平稳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